四月的校园浸润着书香与春意,我有幸聆听北京大学张渭毅教授“古代汉语是研读医古文的基础”的学术讲座。这场跨越时空的语言之旅,不仅让我对古汉语与医古文的内在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,更引发了我对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医药文明的深刻思考。作为教授古代汉语的新教师,这场讲座犹如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对学科融合教学的新视界。
讲座伊始,张教授分享了自己走上古代汉语研究之路的历程,这部分内容看似是个人经历的叙述,实则蕴含着学术道路探索的普遍规律。从他的讲述中,我感受到了对学术纯粹的热爱与坚持的力量。每一次学术兴趣的萌芽,每一个研究方向的确定,背后都是对知识的渴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。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,在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汉语学习领域时,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学术的热爱,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动力,让他们能够在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研究方向。
“辨析繁简字的重要性”这一部分内容,让我意识到在古代汉语教学中,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。繁简字的演变过程复杂,许多简体字在简化过程中合并了多个繁体字,导致在古代文献阅读中容易产生歧义。例如“发”字,在古代对应“發”“髮”,分别表示“发射”“头发”等不同含义。在医古文中,准确辨析繁简字更是关系到对医学内容的正确理解。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,要加强对繁简字知识的讲解,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文字认知,避免因文字理解错误而影响对医古文及其他古代文献的解读。
关于“学习古汉语常用词的捷径”,张教授分享了独特的见解。他提出通过归纳整理常用词的义项,结合语境进行记忆与理解的方法。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,系统地掌握古汉语常用词。在教学实践中,我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常用词卡片,对其进行分类整理,并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,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记忆。同时,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笔记,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汇及理解心得,不断积累词汇知识。
张教授重点阐述了“古代汉语是研究医古文的基础”这一核心观点。他通过具体的医古文案例分析,展示了古代汉语知识在医古文解读中的重要作用。从字词的训诂到句子的语法分析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扎实的古代汉语功底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在培养古代汉语人才时,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,尤其是与医古文等领域的结合。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上,可以适当增加医古文相关的教学内容,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,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古代文献,拓宽知识视野,提高综合学术素养。在与教授讨论关于古代汉语和英语相结合教学翻译医学古籍的构想,让我看到了学科融合的新可能。未来可以尝试与中医学院合作,开设“中医典籍双语研读”课程,让学生在翻译《伤寒论》等经典的过程中,既提升古汉语水平,又深化对中医文化的理解。
撰稿人: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教师武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