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学术交流】溯汉字之源,悟医道之深

发布者:文教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4-20浏览次数:10

2025年4月20日,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大学张渭毅教授专题报告会。身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,这场报告会让我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,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相互交融所散发的独特魅力。

张渭毅教授从自身生涯讲起到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,着重强调了其在研读医学古籍时的核心关键地位。以往,我常常把古代汉语仅仅当作一种单纯的语言工具,然而通过张教授鞭辟入里的解读,我深刻认识到它实则是一座桥梁,搭建起现代人与古代医学、哲学以及生活智慧之间对话的通道。比如,在解析“后”“九”等概念时,张渭毅教授不仅从文字本身的含义出发,还巧妙结合古代天文、历法知识,让我得以一窥古代汉语背后那广袤无垠的文化全景。

令我印象深刻的是:张渭毅教授以“九”字为线索,细致梳理了它形字逐步演变为现代汉字的整个历程。在商周时期,“九”既用作数词,如“八九”,同时也承载着“极数”的哲学内涵,《周易》中“阳爻用九”便是有力的例证。而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“九针”“九窍”等术语的运用,更是凸显了“九”在医学典籍中的特殊意义。张渭毅教授特别点明,汉代之后,“九”的发音与“久”“灸”等字逐渐趋同,这种音韵上的变迁恰好与中医“灸法持久方可见效”的治疗理念相契合。仅仅一个字的演变,竟然能同时折射出医学与语言学这两个领域的智慧光芒。

作为商院的学子,这场报告会促使我重新思考并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。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之下,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,不仅需要现代商贸思维的助力,更离不开对典籍原义的精准理解与把握。在未来研习的过程中,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张渭毅教授的谆谆教诲:“解字如把脉,需望其形、闻其音、问其源、切其义。”这场报告会,不仅仅是一场语言学领域的启蒙,更是对中华医道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。

 

稿源:汉语言文学B2208班 刘妮


搜索
您想要找的